徐昌,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所创作的《临江仙》一曲,颂扬了临江之美,唱出了人间真情。其中所描绘的临江景色与其创作的《临江图》同样引人入胜,然而,这幅画却隐藏着一些神秘的虚实世界。本文将通过分析《临江图》来探寻其虚实结合之美。
笔墨之美:虚实共存的视觉冲击
《临江图》黑底白描,画面宽敞深远。画中主旨,便在“临江仙”这一形象上。然而,一方面,仙人的羽衣、仙人的飘逸,仙人骑的雾羊,巨石的起伏跌宕,水峰奔腾澎湃,众鸟绕仙祥云旋飞,这些对象的轻重、密度不同,犹如利用装置一般,为主体形象提供了巨大的表现场所;另一方面,各种细枝末节的物件,《临江图》也确实堆砌着一些威荣耀的颜色,这些物件都集中一点到达仙人的形象上。画面物象的贯通、联接以及多角度立体的空间感、光影感,构成了仙人形象的艺术形态。这些假象和真像由笔墨合成,即所谓的虚实结合。
注脚之美:文学与图画的相互烘托
《临江仙》一曲脍炙人口,甚至被收入了《古诗苑》。而徐昌在创作《临江图》时,所参照的也是自己的诗作。通过几十年的手稿的变动,画墨已成为诗亦是诗的注脚。比如,古代诗画传统中,凡是具有浪漫性 或超自然性的形象均被习惯性地配以精神通透的翰墨,以达到言情并茂的效果。画怕淡,也怕繁,繁则复杂,淡则单调。若在重压的主对象中,适时地加入一些鲜明活泼的物件,就会起到烘托主旨的作用。作为诗与画的相互策应,这些注脚把我们引进了徐昌那个虚实交错的时空之律,赋予了画作更深邃的意境。
审美之美:眼界之外的阅历积淀
徐昌一生历经战乱,行踪不定,但也正因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给了他宽广的审美视野和深厚的文艺素养。《临江图》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体现,更是历史、文化、人生的体现。在传统文化的思想中,临界与道,必有源于人间事、归于神仙的处世智慧。徐昌深入生活,对人文情感深四而神经,画中峰峦流水,是画家对自然景象的舒心澄明,以它唤起观者的感叹与讴歌,更是对文化遗书的追求,一桥流水,深秉知音良谋;春石苔藓,列其文化、历史与自然之缘;俯挹泉鸣,记述遭遇与求索的坎坷往事,画中真实的人文生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就了这幅画作的审美价值。
探寻了徐昌的虚实世界,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这幅画作所蕴含的情感、哲学内涵,也能不经意地充实自己的艺术、文化知识库。正如徐昌所言:“放任自己尽情盘赏,才是这个画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