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处理的理论不止于4R模型。而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大原则,帮助组织有效地应对各种危机事件。这些大原则包括:危机预防、预置应急措施、应对全面、主动沟通、及时回应、敏锐情报感知、持续改进和复盘总结。
危机预防
危机预防意味着作出领先的决策,保障组织在尽量减少风险的前提下,稳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把危机预防理念贯穿到各个环节中,关注风险信息,及时修正问题,确保关键业务的正常运转。
预防危机的有效措施包括: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认真执行自检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做好预案;以保障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了解外部环境和市场动态,通过数据分析、社会监测、安全风险评估等手段,积极预见和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从而实现危机的提前预警和及时无误地响应。
预置应急措施
预置应急措施就是为了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迅速处置,尽量减少损失。应急预置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应对机制,即基础层、保障层和应急层。在危机响应中要多层次设置预置应急措施,根据危机预测风险的不同程度,确定应对策略和应急措施。通过制定正确的预案,为应对未知的不确定性事件提供有效的指引。
应对全面
面对危机,任何信息和数据都不能丢掉,所有信息都是必要的,且都需重视。需要在短时间内,采集、整合和分析大量信息和现场情况,来制定应对方案,这就需要有多方面的支持。组织内外的各级领导、专家团队、危机管理应急小组、PR、新闻媒体等都需要合作支持。
应对全面包括的措施:当局者迷,如何快速全面地面对事件?事件的各个方面、以及整体情况,都要有明晰的认知,对于所有有可能对事件产生影响或反应力的人、事、物等,都要了解其状况,预测其回应和反应,并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基于严谨的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从而实现最佳的应对效果。
主动沟通
危机发生后,与公众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关键的过程,主动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有效方法。危机发生后,组织应当及时向客户、员工、合作伙伴、政府等各方进行沟通,以及及时关注媒体的报道。合理、真实、平衡的信息传播,有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力和战斗力,让公众知道实际的情况,对于危机处理过程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危机内容和沟通方式上,需要充分考虑公众的视角和心理需求,避免因过多的商业性质导致失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媒体和社交平台这些重要的沟通渠道,秉持诚信与真实原则,做好信息披露,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度、严谨度与公正性。
及时回应
及时回应是危机处理的第一要义。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尽快解决问题。及时回应包括了对组织内部员工、外部客户、合作伙伴等所有可能受影响的人员进行及时通告,调动所有资源,迅速采取措施应对危机。
在及时回应方面,需要制定好明确的危机处置程序,在一开始就命名危机应急小组、分配任务、安排工作,即时组织搜集情报,快速响应,切实控制局面,并积极的展开调查、整改等工作,使危机处理变得更加有效。
敏锐情报感知
敏锐情报感知指的是,组织要能够及时发现事件发生的迹象。对于任何可能对组织造成影响的事件或迹象,都应高度敏感地提前预演、尽早响应。可以通过专业的情报系统,全面监测和分析风险。
在敏锐情报感知方面,需要建立危机预警和预判能力。要通过对危机的认知、风险评估以及发掘内部模拟练习等方式,提高组织的危机预判能力。同时,也要引入新科技的支持和运用,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实现危机情报信息的快速感知、分析和预警。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危机处理最后一个大原则,也是危机处理的短板。通过坚持不懈的总结与分析,找出危机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和失误,最终帮助组织从容应对未来的各种危机事件。
持续改进方案包括:通过事件的复盘,总结和归纳经验,发现并改进危机处理中的不足和问题;继续升级和改进应急演练和应对能力;完善风险管理和危机预警机制。总之,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和变革,是危机处理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