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欢李白的人都对《送友人》这首诗有所了解,其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这首诗的友人“汪伦”一名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人物。很多人都认为《送友人》中的汪伦就是历史上的汪伦,但是另一种说法却认为这位汪伦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历史人物,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正确呢?
汪伦的生平
汪伦,字子君,自号静虑居士,生于五代,卒年不详。其父汪恒早逝,年方十五时他便出来谋生,开始为草药店伙计,后因精通《四书五经》文学,遂靠乞讨、讲求赚取生活费用,曾在临安教读数十年,既颇得一定的声誉,又因此得了对文化人的尊重与赞许。据传汪伦和李白相识于长安,二人虽年龄相差甚远,却因文化爱好相投,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后来汪伦常常成为李白的活动策划者和助手。然而,近年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与李白同时代的汪伦其实是另一个人,也就是说《送友人》中的汪伦并非历史上的汪伦。
《送友人》的写作背景
在了解《送友人》中汪伦的真实身份之前,我们需要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据史料记载,李白当时在临洮遇到旧识元丹丘,两人相约同游巴山,最后在叙友情时李白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友人》。事实上,这首诗并非真的送别汪伦,而是送别李琳,不过因为当时他们一行人都姓李,所以为了区分就给李琳改姓汪。在诗中,汪伦被描述为一个爱读书、难舍友人的人,同时也向别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希望友人们能够放下一部分他们的形态与气质去迎接生命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可以看到,在李白的笔下,汪伦的形象非常高尚、坚毅,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理想化形象。
汪伦是哪一个汪伦?
那么,汪伦真的就是历史上的那个汪伦吗?很遗憾,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两者的关联。根据古籍记载,历史上真正的汪伦是晋朝的人物,他是晋献帝司马徽的生父,文为汝阴太守,司马徽与诸葛亮相交甚厚,所以汪伦也因此被传为世交。这位汪伦的形象被记载在《世说新语》中,不过据说他是一个性格反复、好吹嘘的人,与李白笔下的汪伦形象差别很大。而跟李白同时代的汪伦,因为时间久远,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和记载,可能造成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比较模糊。
综合考虑,我们可以发现,李白笔下的汪伦形象是一个非常精致、高尚的人物形象,是时代下艺术家共通的理想生命风尚,而历史上的汪伦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他的形象则更接近于那个时代普遍的人形象。因此,无论汪伦的身份如何,在李白的笔下他都成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佳话,所以《送友人》的意义也不仅仅只是送别一个好友,更是对时代生命风尚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