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构:演员、民心与新天地
历史长河就是人民群众前行的历程。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剧、电影等大众文化产品作为传媒工具,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审美。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如日中天,然而,好的作品不断涌现之余,引发的也不尽是“口碑佳”的赞美,更有不少关于演员被换角的声讨。那么,演员换角到底是善是恶?对电视剧、电影的民心有何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演员变更:旧文艺的传承还是新趋势的开拓?
从老电影到电视剧,从娱乐节目到网络影视,演员换角的话题一向备受关注。对此,不同人对演员的定义也各自不同:有的认为演员代表了一部影片、电视剧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他们要在作品中保持一贯的形象和价值观;也有的认为当演员无法满足角色形象和表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时,替换其演员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种演员换角对于文化作品的传承和人民的影响到底是偏向哪一方面的,我们多从国外的好莱坞和国内的娱乐圈中寻找答案。
在好莱坞,演员换角的情况从未停止。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其中一个角色达斯·维达就经历了三次不同演员的“扮演者换血”:从乔治·卢卡斯执导的四五六部中的戴维·普罗维尔,到奥斯卡·艾萨克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出演的黄色金属眼罩男,再到由瑞恩·约翰逊执导的《最后的绝地武士》中凭光剑与水晶形成契约顶天立地的卡卡罗特。同样在漫威电影宇宙,由于演员本身的时间和事务压力大,演员的更换也是一件常态化的事情。据悉,曾经出演《钢铁侠》的汤姆·克鲁斯、约翰·库萨克等人都是成为了漫威的第一个人选,但最终由于外界的种种原因未能扣好合同,如今的“钢铁侠”托尼·斯塔克就是银幕人气十足的罗伯特·唐尼。
彼岸的中国娱乐圈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之前凭借《芈月传》备受关注的米震,因为拍戏期间受伤影响了后期的筹拍,最后被换成了同样出演古装剧很多的刘诗诗;以及在《陈情令》中获得关注的王一博,在《重耳传奇》计划开拍之际也被更换掉了。这些都导致了不少网友的不满,但也有一部分网友表示,“宁换角,不坑剧”。所以,演员换角并不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新现象,也不是坐失良机,而恰恰是一个由生产模式、文化观念和市场需求三方面共同推进的壳下之龟,进一步体现了影视营销“产品化”和“资本化”的趋势。
二、演员变更带来的剧情与人物的巨大变化
换角带来的文艺作品的变化,往往会对剧情、人物造型等方面产生显著而大的影响。对于影视行业的创作者来说,演员的换角往往是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也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作品的宏大设定。反观观众呢?几乎在所有电视剧、电影更换演员的事件中,网友们都会区分这个“角色”与这个“演员”。
然而,角色与演员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够在同一个角色中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表演风格中呈现出不同的魅力和性格,从而给观众不同的人物感受。同样地,一位优秀的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也会因着身体、眼神与语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不同而在表演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情态与格调。因此,演员换角的转变,其实是受戏剧脚本、导演的召唤,主要在造型、言语、语调、表情等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变更。而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不同的演员完美呈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让观众对人物产生不同的情感需求。
三、“演员换角”带来的天地民心的不同呈现
我们说到演员换角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到角色和演员的变化行程,很少关注换角给天地民心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实际上,几位经历过演员换角的影视明星,曾经对这件事非常支持,因为他们认为,仅仅是一个“演员”的光环,未必能抵得上一部作品或一部电视剧,在影片中,有许多比演员更重要的东西:故事性、制作、氛围、配乐等等。正如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所言,“在电影中没有好的演员,只有好的角色。”
最终,人民对于故事的接受取决于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可观性,而非仅仅在于演员的扮演,演员换角也并非一定意味着电视剧或电影的品质下降。如《大唐荣耀》、《锦绣未央》、《楚乔传》等作品中,因演员换角而引起的观众不满之声是不少的,但是这些电视剧的真正实力并不因此而有所改变,相反还有不同的演员带来不同的表现和观感。因此,演员换角中既有借助更优质演员的“优化”,也不排除为适应新角色、重新审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更何况,好的电视剧与电影,其实是融洽协同、彼此利于的生态。
,演员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更必须承认的是,一个好的作品,其背后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才是深深留在人民心中,最终反映为影片声誉和票房的最终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