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氨气喷泉实验背后的现象
实验现象
在氨与水混合物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再滴入酸(如硫酸)后,会发生一道甚至数道荧光橙色小波纹随着酸落入溶液而向外扩散,然后形成一个喷泉状的气体液柱,气氛中会散发出一股浓重的氨气味。该实验被称为“氨气喷泉”。原理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实验现象,我们不得不先了解氨的性质。氨是一种无色的、刺激性的气体,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在与水混合时更是会呈现出强烈的碱性,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在实验中,加入的硫酸是一种强酸,与氨水(即氨与水混合物)反应时会生成氨盐(NH4HSO4)或者二甲胺盐((CH3)2NHHSO4),其中NH4HSO4 的产生是这一实验的前提。 当酸滴入氨水溶液中时,氨先与酸中的H+离子发生中和反应,生成NH4+离子,同时NH2- 离子剩余,从而使溶液产生电荷偏移且荧光颜色产生变化。尽管NH4+具有一定的溶解度,但它却不能溶于水,因此很快就会向上沉降。同时,由于氨与水的比重差异,氨会向上漂浮,因此两者之间会形成一个类似于气泡的空隙。当大量NH4+顺着这个空隙向上跃动时,整个氨水溶液就像被一个巨大的喷泉推上天空一样被喷射出来。 此外,氨气在降温过程中会凝结成固体,最终形成一个类似于烟囱的柱体。在氨气蒸汽近温管道中形成的氨气固态柱体直径可能达到20~30mm,最高可达5–6m。安全注意
氨气喷泉实验虽然有趣,但由于其中的硫酸有毒性和腐蚀性,同时氨气对人体有害,因此在操作中需注意保护好实验室的环境,穿好防护用品,国家和学校的实验室中可能不允许进行这项实验,如果要进行此实验,请确保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任何潜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