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90后,小时候最喜欢的娱乐节目就是《中国好声音》了。不得不说,这是一档非常成功的选秀节目。但是,近年来随着选秀节目的风头渐弱,我却发现,原先让我热血澎湃的《中国好声音》已经荒废了自己的特色,成了另一个“超女”。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这场关于歌声的“pk”似乎已经失去了最本质的香气,原唱这个关键因素却似乎被遗忘。
荒废了原唱,还有什么意义?
既然是一个音乐选秀节目,原唱应该是最重要的指标了。但是现在的《中国好声音》却往往把这个指标降到了最低,唱的好不好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听感好,高音燃,练习室明星”,这些概念与晋升最终胜利早已脱离了关系。观众对“声音”这个特质的期望越来越低了,选择了几率越来越多,让唱得最好的、也是最有实力的选手反而不是最有优势的。越来越多的快镜头,越来越繁琐的游戏规则,让前期高分选手也不一定有机会获得一个好成绩。面对这种极大的不确定性,选手的心理压力无疑是空前的,在这种输赢的博弈中,注定了其他多余的东西逐渐递降而原唱这个属性更是被深深忽略。
成为“万恶之源”的大制作?
很多人对话剧版的《中国好声音》非常失望,其实我也是。但是,除了选手,计划的制作团队对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决方案。近年来,无论是选秀节目还是综艺节目,大制作似乎已经成了标配,几乎没有什么作品不会用华丽的背景、巨大的场景、生动的编舞去烘托气氛,甚至有很多节目依托明星的特殊效应而不是制作好坏垄断市场。这个词语的普及性自然增加了节目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原创的力量也被掐杀了。不得不说,《中国好声音》本身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选手评分和投票都有很多的分级、炒作和宣传,内容本身氪金气息过浓,反而扼杀了原唱这个内核本身的艺术价值。
重拾原唱,改变中国好音的未来
既然《中国好声音》的一局在开始时遗忘了原唱,那么只有重拾原唱,才能再次为节目注入真正的艺术价值。这也是我们未来音乐产业的一个命题。回归原唱,并不是让选手一味地对原唱慷慨激昂,而是真正地让选手理解和感知被原唱本质支配的力量。让选手从“凭直觉说话”到“反思自己的情感”,让原唱这个概念重新成为音乐制作的内核。这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更是对音乐和文化的高度敬畏。未来,只有原创的力量才能打开市场的新高地,只有原创的化学反应才能让精品不断涌现。让《中国好声音》重拾原唱的荣耀,就是最初的使命。